【醫識能‧藥識能】醫師都沒來看我?住院期間的醫病溝通


【醫識能‧藥識能】醫師都沒來看我?住院期間的醫病溝通

2022/4/22


住院是基於檢查、手術等治療的需要,才讓病患留在醫院裡,跟居家比起來,醫院的環境、噪音、餐飲等,都是常見的抱怨項目,也是住院時無法滿足的必要之惡。然而有些抱怨可能源自醫病溝通出了問題,導致病人認為:「醫師都沒來看我?」「我還這麼不舒服,卻要我出院?」藥害救濟基金會訪談義大醫院公共事務部部長陳文旭醫師,說明住院期間該怎麼進行醫病溝通。

陳文旭醫師說明,臨床上醫師評估需收治住院有兩大類情境:一種是處於急性期,比如病人突然出現嚴重的疼痛、呼吸困難,需要接受連續的治療來穩定生命徵象;另一種是病人當下沒有明顯不適,但已出現嚴重疾病的警訊或症狀,例如嚴重黃疸、尿液變茶色等,這時就需要住院進一步檢查與治療。

住院照護由團隊合作  有需求可先找主責護理師

在住院期間,病人或家屬常認為看到主治醫師才安心,而許多爭議的發生,也常起因於醫師巡房時間不固定,病家沒有見到醫師,就感覺沒有受到關心和照護。

陳文旭醫師說明,住院病人的照護其實由醫療團隊分工合作:主治醫師負責主導診療步驟,也會向病家解釋病情發展和治療方式;團隊中還有護理師與住院醫師,負責依照醫囑執行治療和護理措施、測量記錄生命徵象、觀察病人是否有異常表現,以及處理輕微症狀等,並且向主治醫師報告,讓醫師能評估病情及擬定治療策略。

其中,主責護理師其實跟住院病人是最親近的,他們需要了解住院病人所有的情況,同時也是病家與醫師間的溝通橋樑,建議病家有任何疑問或不適,可先向主責護理師反映。

陳文旭醫師表示,多數醫師會在一早門診前或進開刀房前巡房,有時也會因應病情需要,一天看不只一次。他分享自身的經驗,若醫療人員能在離開前主動告知明天幾點會來,或當天提早告知巡房時間,也是一種讓病家安心的方式,表示「我有惦記著你」,對醫病關係幫助很大。

家庭會議促進溝通  事先擬好問題

部分病家常反映醫師巡房總是來去匆匆,有時家屬因為緊張,或是一早睡眼惺忪,就會錯過詢問的機會,陳文旭醫師建議病家最好預先把問題寫下來,提問時儘量聚焦在本次住院相關的症狀及治療,若有擔心的事也可適時表達,讓醫師能針對問題來說明。

對於病情較複雜或病況變得嚴重的病人,家屬通常更為急切,對資訊的需求也更高,必要時醫師會建議啟動家庭會議,一次跟所有家屬說明病況,病家也有比較充分的時間可以提問,並共同討論醫療決策的方向。

近2年受到疫情衝擊,陪病與探病的限制變得嚴格,陳文旭醫師表示溝通並非只有透過直接碰面的方式,現在也可透過視訊方式來諮詢。然而不論是哪種方式,仍建議事先準備好問題,才能在有限時間內做最有效的溝通。

醫院高傳染風險  病情改善宜出院追蹤

一定要等到完全痊癒才出院嗎?答案是否定的,陳文旭醫師說,醫院畢竟是具有高傳染風險的環境,因此「出院準備」的觀念是從一住院就開始,若病人病情持續改善,可以從點滴改成口服藥、具有行動力或是病情穩定可透過門診追蹤,就會建議出院;若評估有長照的需求,出院後也會安排銜接相關資源。

要不要出院,是醫師在當下考量病人最佳利益所作出的判斷,然而他強調病情變化是動態的,醫病應該攜手合作做好後續的溝通、追蹤、回診,才能讓病人得到最適切的照顧。

若有醫病溝通的相關疑惑,歡迎瀏覽醫療爭議關懷資源專區(https://medcare.tdrf.org.tw/)或洽詢醫療關懷諮詢專線:(02)2351-0740。

創用 CC 授權條款
本著作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