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因為難就不做


不要因為難就不做

蕭美玲

現職:
臺灣醫藥品法規學會理事長
經歷:
財團法人藥害救濟基金會董事長
財團法人醫藥品查驗中心董事長
行政院衛生署副署長
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局長

擔任藥害救濟基金會董事長期間,最有印象是Carbamazepine的藥害問題,結合臨床研究、公衛手段介入,從後端救濟走向前端預防藥害的案例。當時從藥物不良反應通報系統發現,case一直報來,還有嚴重的史蒂文生氏-強生症候群(SJS)個案。剛好林口長庚醫院皮膚科鍾文宏醫師、中研院生醫所陳垣崇院士的團隊找到這個藥物的致敏基因HLAB*1502,發表在國際期刊(Nature),接著開發出相關基因檢測套組,到後來爭取健保給付,使用藥品前,事先做這藥物的致敏基因檢測,成功減少藥害的發生。

整個過程,耗時數年之久,個人不敢居功,背後有許多基金會同仁默默付出,跨部門、跨領域合作才促成此事。長年服務公職以來,體會到一個好的政策,是從大方向思考,怎樣做才會照顧最多人。然而推動政策,靠的是行動力,努力說服溝通其他人,不能一直只盯著自己看,說對方聽得懂的語言,讓數據出來說話,才有辦法走出去。

我常跟同仁們說,面對問題,勇於任事,才會擴大視野,「不要因為難就不做。」當此路不通,就轉彎找別條路。重點是,要有觀點、論述能力,以理服人。一旦政策發生改變,影響深遠。因此,每當有問題出現時,危機就是轉機,要好好把握機會。

放眼未來,我認為藥害救濟基金的運用,可以更靈活。比方說,挹注在臨床相關的研究,或者投資在開發新的藥害基因檢測試劑,扶植台灣的生技產業,真正做到精準醫療。再者,培育藥物安全監視相關的專業人才,送同仁出國考察受訓,打開眼界,看看別人如何做,有哪些作為值得借鏡。這些都是可以思考的方向。

對於下個二十年,一定要走在改變之前。我記得,二十年前推動醫藥分業,提升藥師的專業角色,健全基層醫療體系,在這次Covid-19疫情,社區藥局也展現價值,協助防疫工作,成為公衛體系的一環。

類似的事情也發生在疫苗不良事件通報與安全監測。以前,疫苗不良事件通報劃歸疾病管制局(CDC),但在2009年,H1N1新型流感大流行,當時民眾對於國產疫苗沒有信心,認為死亡案件與打疫苗有關。由於CDC主責傳染病防治與疫苗接種任務,兼做疫苗安全監測與評估這塊,被抨擊有球員兼裁判、為國產疫苗護航之嫌,因此當時將之轉由藥害救濟基金會維運的全國藥物不良反應通報中心執行,以昭公信。這也開啟了接下來10年,CDC、TFDA與藥害救濟基金會在疫苗安全監視的合作,也為這次Covid-19疫情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十年走來不易,祝福藥害救濟基金會持續穩健成長,盼望未來能夠承擔更多責任,真正做到福國利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