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員用禁藥的副作用…

運動員使用禁藥,或為了提高表現成績,刻意服用藥品或其他物質,被認為是現代運動學,最重要也最困難的挑戰之一。本屆世界奧運比賽,如同以往,出現多個國家多位運動員服用禁藥事件,運動員被迫退出比賽。

用禁藥除名 國內外皆有

根據民報2016年8月楊惠君「台灣奧運選手歷來涉禁藥6人、舉重占4人」一文,2016年里約奧運,台灣接連發生禁藥事件。代表團出發前,已取得參賽資格的馬拉松老將許姓運動員,尿液呈現利尿劑反應遭除名;不久後,被寄予奪金厚望的女子舉重林姓選手在賽前被檢出禁藥反應,奧會代表團主動令其退賽。除此以外,2008年北京奧運棒球隊的張姓選手及2000年雪梨奧運的三位舉重選手,其中三位飛到比賽現場被通知藥檢陽性而退賽,另3人則是賽前即爆發而除名。

根據文獻報告,除了罹患疾病,例如運動造成的骨骼肌肉傷害,少數運動員可能基於下列理由服藥:尋求運動場更佳表現、改進營養狀況、延緩月經周期、為掩飾不法用藥而使用其他藥物來干擾偵測等。然而,迄今無科學證據顯示,服藥可以讓運動員表現更出色,但卻可能因為犯規而被禁止出賽,喪失紀錄或逐出團隊等。

由於藥品用在不該用,不需用的情況,預期終究會出現不良反應與副作用。使用人為方法或藥物在比賽中取得優勢,對於遵守規定而接受訓練與參加比賽者,基本上非常不公平。

醫師處方不當 恐禍及選手

經常被運動員青睞的藥物,包括促進身體合成代謝的類雄性素荷爾蒙、興奮劑、乙型交感神經作用劑與阻斷劑、生長激素、紅血球生成素、利尿劑等。如果是非法取得,藥物純度與品質值得懷疑,其中也可能含不預期成分。針劑很可能不符合無菌狀態,容易造成感染,如果共用針頭,還可能引起病毒性肝炎與愛滋病等。

醫師為運動員處方時須格外小心,若無意間處方了禁藥,可能因此傷害運動員生涯。最知名也最無辜的台灣張姓選手,因為不孕求子而誤用含有「可洛米分」的禁藥成分,遭到禁賽處分。

國際反禁藥 會盯緊「累犯」

一個國家若傳出使用禁藥,可能被「國際反禁藥組織」加強抽檢。此外,非比賽期間,此組織也會主動進行所謂飛來抽檢(飛行檢測)。國際反禁藥組織強調兩個字「play true」,亦即,要求選手們玩真的,不可作弊。以下為「國際反禁藥組織」2016年最新規範。

  1. 全程禁止,包括非比賽期間。在任何國家都沒有獲准上市的藥物;同化性雄激素類固醇;胜肽類荷爾蒙,生長激素或類似物質;乙型交感神經作用劑(治療氣喘與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某些吸入劑除外);荷爾蒙與代謝調節劑;利尿劑(dorzolamide除外)與其他結構作用類似掩飾劑等。
  2. 比賽期間禁止。包括興奮劑(clonidine與局部眼用藥除外);嗎啡類(包括大麻);促醣皮質類固醇。
  3. 在某些比賽期間禁止。酒精血液濃度需低於0.1ng/L(包括航空術、賽車、射箭、動力船等)。乙型交感神經阻斷劑(包括射箭、賽車、撞球、擲鏢、高爾夫、射擊、滑雪,水下運動)。其中射箭與射擊,在非比賽期間也禁用。

最後,2017年8月即將在台北市舉行世界大學運動會,期待這是一場沒有禁藥汙染,充分發揮體育精神與倫理的公平競賽。

(作者/陳昭姿 和信醫院藥學進階教育中心,財團法人藥害救濟基金會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