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貝生病好煩惱 兒科建議這五招


寶貝生病好煩惱 兒科建議這五招

2019/3/19


時節進入春天,乍暖還寒,兒童抵抗力較差,一不小心就「跟流行」染上疾病,不但小孩難受,大人跟著辛苦。財團法人藥害救濟基金會特別整理兒童就醫用藥五招,幫助家長在孩子生病時,能夠正確照護,減少煩惱。

第一招:18歲以下 要看小兒科

由於兒童、青少年身心發展至18歲以上才會達穩定狀態,18 歲以下的疾病形態有異於成人,所以世界各國和我國都明訂18 歲以下屬於兒科範疇。

小兒科醫師周祖佑說明,兒童疾病的診斷和大人不同,例如小朋友眼睛紅,可能是結膜炎、可能是腺病毒感染,若合併發燒症狀,也可能是影響一輩子的後天性心臟病川崎症。又例如嘔吐,不只有腸胃炎才會,可能是幽門狹窄,也可能是小兒腸套疊。各種兒童疾病症狀由小兒科來診斷,會更完全與仔細。

第二招:就醫時機 看發燒、食慾、活動力、脫水

另外,許多家長對於就醫時機感到困擾,哪些症狀須即刻就醫?周祖佑指出,若飲食和活動力正常,可在家觀察,但是若有發燒、胃口減少、活動力下降、甚至脫水症狀,必須儘快就醫。孩子身體裡水份占比較大人高,脫水症狀不可輕忽,脫水症狀包括小便黃臭、哭無眼淚、發燒無汗、前囟門(嬰兒前額接近頭頂柔軟跳動的部位)凹陷等,可能需要就醫給予點滴治療,千萬不要只在家裡補充運動飲料。

第三招:白開水餵藥最好 避開交互作用

良藥苦口,餵藥時刻常上演親子大戰。把藥摻入果汁、牛奶裡服用,或許可以減輕孩子的抗拒,但應注意藥物與食物之交互作用,以免影響藥的效果。例如抗生素不可與牛奶同時服用、抗組織胺藥物不宜與葡萄柚汁一起飲用。正確的服藥方法還是以白開水配合吞服,如果爸媽真的無計可施,而又確認此藥物與牛奶不會發生交互作用時,可先用少量的牛奶加藥後餵服,避免孩子沒喝完整罐牛奶,而無法服用完整劑量。

第四招:用藥遵照醫囑 留意不良反應

兒童用藥方面,近年來政府及民間均推廣使用專用劑型,例如藥水、懸浮劑、粉劑、咀嚼錠。周祖佑說明,並非所有藥物都有兒童專用藥劑,主要是因為藥品上市須經過臨床試驗,但基於倫理,不會以兒童來試驗,所以難以單獨評估兒童用藥的風險和效益,臨床上仍常使用成人藥品來調劑。世界衛生組織也認為,只要在醫藥人員正確而謹慎地調劑下的兒童用藥,並確實追蹤不良反應,仍符合用藥安全的要求。因此建議家長應在醫師處方下或醫藥專業人員指示下,給孩子服用藥物。

第五招:病程說清楚 療程問明白

小病人對自己哪裡不舒服,往往無法明確表達,陪伴的大人如何與醫師溝通,決定醫師能否確實掌握病情及正確診斷,因此,兒童就醫的醫病溝通益顯重要。周祖佑建議,孩子最好由主要照顧者陪同就醫,如果有困難,家長也應向主要照顧者問明孩子不舒服的症狀、頻率,及已做的處置,向醫生冷靜陳述,也可以帶兒童健康手冊、甚至嘔吐排泄物給醫生辨識診斷。

此外,家長應在短暫的看診時間掌握治療照護資訊,可詢問醫師,孩子罹患何種疾病、治療規劃、治療時間、病程可能的變化、用藥注意事項及副作用等問題,以使孩子得到適當的治療照護,能儘速康復。周祖佑建議,一般診所多開立三天份的藥,可以讓孩子服完,除非醫師另有叮囑,最好不要自行停藥。

孩子不是大人的縮小版,不但身心發育與疾病症狀較特殊,用藥安全也應特別注意。財團法人藥害救濟基金會提醒您,18歲以下就醫應至小兒科,大人陪同就醫時,應向醫師冷靜陳述病情,問明療程與用藥注意事項,也避免自行買藥給孩子吃,配合醫囑正確用藥,一同守護小病人用藥安全。

創用 CC 授權條款
本著作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