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106/12
醫療用手套在保護醫療工作人員與病患上一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手術進行時穿戴的手術用手套(surgeon’s gloves)、以及在診療或照護病患時穿戴的病患檢查用手套(patient examination gloves),是醫療工作人員作為防範病源感染和污染物交叉傳播的屏障。
醫用手套作為防護之文獻可追溯到1758年Johann Julius Walbaum使用綿羊的盲腸覆蓋於手指上進行手術操作1,於當時並未成為一種趨勢。到了1893年Dr. Joseph Bloodgood意識到手術與病源菌傳播之間防護的必要,開始於手術過程穿戴乳膠手套;1894年Dr. Halstead於手術過程使用可重複使用的無菌乳膠手套(reusable sterile latex glove),開啟了乳膠手套使用之紀元1。隨後1900年代初期,醫護人員已習慣於手術期間穿戴手術用乳膠手套1。
十九世紀末期,由於乳膠手套不便於穿戴,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製造商於手套內加入粉末以增加穿戴的方便性,初始是使用孢子(Lycopodium spores)或花粉(ground pine pollen)等,然而在1920~1930年代,科學家發現胞子會造成傷口形成肉芽腫與沾黏現象,因此改以滑石粉(碳酸鈣)作為潤滑粉末1。1940年代科學界又發現滑石粉容易造成手術併發症與抑制傷口癒合,加上當時手套生產技術進步,手套材質變得薄且強韌不易破、更加有彈性,於是廠商開始尋找新的潤滑粉末。修飾後(modified)的玉米澱粉(corn starch)被視為一種可吸收(absorbable)、無刺激性的潤滑粉末,於是在1970年代取代滑石粉的手套潤滑粉末市場,並一直延用至今1,2。
1970年代末期,開始有科學文獻報導使用含粉(玉米澱粉)乳膠手套造成的過敏之不良反應案例1。1987年美國疾病管制局(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DC)為了防止人類免疫缺乏症候群(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 AIDS)與血液傳染病之傳播,要求美國醫護工作人員須於工作期間穿戴手套1,2,因此穿戴手套引發嚴重立即性過敏反應的通報案件急速上升,甚至在1979年有過敏致死的案例3。
二十世紀末,手套製造商開始提供無粉(powder-free)乳膠手套或非天然乳膠材質之合成(synthetic)手套1,但含粉乳膠手套仍因耐用性高、延展性佳、高抗穿刺性、低細菌與液體滲透性與低成本,在醫療院所中使用非常普遍,然而因穿戴含粉乳膠手套時間與頻率增加,國際上通報乳膠過敏案例不斷攀升。引發過敏的主要原因是接觸天然乳膠(natural rubber latex, NRL)中的乳膠蛋白質(latex protein)所引起。根據美國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for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NIOSH)的報告顯示,一般族群對乳膠過敏的盛行率約為1~6%,然而醫院的醫療工作人員則有 8~12%之盛行率4,5,而穿戴含粉乳膠手套時,風險會更高。此乃肇因於添加於手套內的潤滑粉末會吸附乳膠蛋白質,當穿戴含粉乳膠手套時,皮膚便會接觸更多的乳膠蛋白質,且在更換或穿脫手套時,這些附著乳膠蛋白質的微粒粉末,便會在空氣中變成懸浮微粒,經呼吸道與鼻腔黏膜間接接觸後,進而引起過敏反應。